不少研究“组织进化”的人都会多少接触到“通证经济(token economy)”,原因是二者共享类似自组织、公开透明平等、社区化等概念。甚至可以简单地说,很多自组织和通证组织的唯一区别就是,后者有通证、前者没有。

Photo by Skitterphoto from Pexels

X-Order 背景介绍

X-Order的愿景是用数据驱动通证领域的投资。20多人的团队今天正在搭建数据库、同时开展与AI因果关系和复杂经济等前沿议题相关的研究。

创始人Tony认为未来通证数量数以百万计的时候,信息不对等的问题会进一步加大。不仅仅是因为数量众多,投资者没有时间了解标的细节信息,同时因为很多区块链项目快速从一级市场进入二级市场,与传统股市相比,前者的成熟度较低、稳定性也更差,进而生命周期也可能更短;因此,如果数据库能够呈现这些项目二级市场之前的信息,就能一定程度上弥补信息差,帮助投资者更好地判断。

在推进数据和投资业务的同时,Tony也曾表示,像复式记账术曾经推动了有限责任制公司建立一样,区块链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型账本,有助于推动新型商业组织的实现。那么,X-Order实际是如何做的,通证经济的理想和创业公司现实的博弈是怎样?

分享如下。

关于公开透明的治理

Tony:源自通证经济中对公平、平等和透明等价值观的信仰,我们原则上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到公司的每一件事物当中;就如同比特币的发展过程中,所有的代码、决策和治理信息对参与者来说都是公开透明的一样。

最初,我们大家觉得那非常像是古希腊议会的感觉,参与感非常强,人人平等。

但后来我们就意识到了问题:为了达成尽可能得透明公开,我们会频繁地开会讨论,这导致了效率低下;讨论过多,行动过少。

再后来,我们每一个人都感觉倡导极端公开透明不该是这样的。也许对于我们这样的科技、金融方向的创业公司来了说,强有力的分工合作是很需要的。

于是,我们实行了小组制。当然,结果是不同小组之间的确出现了信息不顺畅的问题,但这就是我们选择付出的代价。我现在觉得这么做是正确的方向。

之前我很希望小组间有频繁的沟通,但其实小组间的沟通不需要那么频繁。虽然一开始会觉得不公开不透明,但是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我觉得这是必然的状态。

适合创新组织的协作工具是什么

Tony:最开始,我们使用微信,但问题很明显:每个群都是封闭的。群里说的话都只对群内的人,新人加进来不清楚之前的进度,对新人不够友好。而且原则上,信息封闭,和我们对透明公开的信仰相违背。

后来,我们选择使用Discord,一个国外的线上协作工具。它能够实现不同小组的信息互通,在透明公开的层面符合我们的预期。

不过,最大的问题是,使用它需要虚拟代理软件,而且经常不稳定。所以主要出于效率的考量,我们又回到了微信。

易用性回到了更高的优先级,而这遭到了一些同事的反对。他们对信仰更加坚持,认为只要坚持使用,习惯总是能改过来的。

但是作为创始人,我依然坚持了重视习惯和效率。

另外一点就是,我们还是一个坐在一起办公的小团队,当大家可以面对面共享信息和讨论事情的时候,使用线上协作工具、寻求在线上的信息透明反而没有太明显的好处。即便我们把组内的信息分享给其他组看,很多人看了之后也不会做什么。

从组织形态来看,那些概念听起来很性感。但最终还是效率至上,又转回来了。

所以现在,我们并没有在寻求微信的替代品。大家都在一个办公室里用微信感觉很好,反而是用Discord不舒服。

通证激励的可能性

组织创新的一种表述就是通过调整参与者的权利结构、以提升贡献效率;这里的权利结构包括财务权利。

Tony:通证公司和传统公司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通证激励。

其一,创业公司赋予早期员工通证,是期权激励的一种方式。但是相比于传统期权,通证的交易市场出现得更早。理论上说,只有有人愿意买通证,那么交易市场就是存在的;虽然流动性会差一些,但只要交易发生,它也是有真实价格的。

这点是对创业公司很好的制度改进。有些创业公司喜欢画大饼,但后来很多员工会感觉自己被诓了。如果使用了通证,那么员工的权益能得到更好地保障;如果公司经营地不好,那么通证的价格可能会掉得比发行价还低,这就会给发token的人很大的压力。

其二,对于我们这种投资型公司来说,我们允许员工把自己的钱以通证的形式投入到基金里面去。传统的投资公司会把管理费分给基金成员,但是我们这么做能把投资人的利益和基金利益更强地绑定在一起。当然,我们也会设计一些制度防止员工过度关注基金的盈亏、沉浸在买卖中。

其三,如果是一家传统的封闭式公司,那么通证或者期权相比,其实没有特别大的区别。但如果组织是开放式的,那么通证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外延。传统公司和外界的关系通常是以固定周期交易为基础的合同关系,但是通证可以激励外界参与者贡献超越简单交易的工作,推动组织整体的发展。简单说,通证可以使第三方参与者更容易和组织的“期权”绑定在一起。

通证激励的实践

Tony:嘴巴上一直说要设计通证激励,但是一直还没有真的用上,因为还有很多问题待解决。

一方面,内部激励方面,很多现实中的工作难以被量化,继而也难以准确地匹配适量的通证。

比特币和以太坊能够根据既定的规则,对相应的工作赋予财务收益,这套规则公开透明。而现实中,针对很多难以量化的工作,我们尝试过采用360度环评的方式,试图给员工一个尽可能客观全面公开的评价;并以此制定奖励。

从结果上来说,还行。但实际上,可能会和小组负责人直接评估的结果差不多;而且如果由负责人直接评估,那么也不太容易造成内部非常多的想法。

还有,第一次结果还可以也部分因为实施评估的时候,大家并不知道会和绩效挂钩。等到第二次这么做的时候,就会出现麻烦。所以现在,还是由负责人直接评分。

对外,我们还没有找到特别多的通证使用场景或者说外界参与组织建设的方法。

虽说对于开放式组织而言,通证有更好的延展性,但是今天除了一些爱好者能够参与文献编译之外,我们还没有找到更好的参与形式。

当然未来如果我们举办一些算法比赛,通证是可以被用来作奖励的,但是目前,确实还没有更多的参与方式。

社区化组织的理想以及真实的样子

透明、公开、有共同愿景和使命的协作社区是一种理想,比特币就是这种感觉。但是对于自身业务,要问的问题是:我们要社区来干嘛?

Tony表示,并不是任何业务都适合社区化运营的。

开源软件编写的工作就比数据库搭建更适合社区形态。前者允许参与者根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参与贡献,但是后者会更要求参与者坐定在一个地方,连续投入大量的体力和精力来完成。以及,投资业务本质上也不适合通过社区来完成,无论预测对错,都会很麻烦,对业务发展本身没有太好的帮助。

X-Order曾经有美国的员工参与工作,但因为工作本身需要大量线下实时沟通,所以那个人后来只好退出了。线上协作社区也暂时难以实现。

来到线下,为了信息公开和平等交流,X-Order去年举办了几场公开论坛;但是今年一场都没有举办,而是选择了规模更小的沙龙。参与者在20人左右,就在办公室的会议室里,大家围绕每期主题展开交流。

这么做虽然看起来人更少了、规模更小、而且更封闭了,似乎跟我们的信仰又背道而驰了。但其实,大型论坛大多数时候都是单向输出,而沙龙更适合彼此交流。后者其实让参与者更加平等、思想更加公开。

当然,我们也会尝试如何基于沙龙的形式,做更好地传播。我们考虑过直播,但实际情况又是效果不够好,线上用户不能总是听得清楚。所以接下来想尝试国外比较流行的AMA(ask me anything)活动,提前收集部分问题,然后直播回答和讨论。

不过,最终还是要回到这个问题:我需要社区为我做什么?

目前,大多数线上社区还是以兴趣社区、同好社区为主,只是大家喜欢聚在一起讨论问题,大多数时候不会做什么事情。以太坊也有自己的爱好者社区,当然这个社区还有更加核心的开发者社区。所以即便是社区,它也是有金字塔式结构的,我们今天的工作还是先把公司范围内的核心圈层建设好。

那么其实,如果社区还是偏线下的,通证的应用范围也会更受局限;针对纯线上的、跨国的社区协作,通证的效果也许会发挥地更好。

关于创始人“独裁”

Tony:作为信仰平等、透明价值观的创始人,我是非常不希望“独裁”的。我也知道我不该去“授权”(这意味着可以随时收回授权),而应该让特定岗位上的人本身就有相应的权利,我不应该用自己的权利地位去影响他们对权利的使用。

但是,客观事实是,我是老板,我给每个员工发工资,所以即便文化上没有高人一等,但是权利地位上的确如此。这会造成部分员工花心思讨好我的情况,我是非常不喜欢的。以及,在有些时候自己没有足够耐心的时候,就会介入管理——虽然我认为这不好。

归根结底,我觉得重要的是创始人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暂时我们从权利上没法做到平等,所以只能追求文化层面的平等。

公司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创始人意志和能力的延伸,如果想要创造平等公开的组织,文化上创始人需要有意识地这么做。

——即便,上述的这么多分享表明了真正遵循纯粹的信仰有多难。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