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程操作环境:windows7系统、GO 1.18版本、Dell G3电脑。
每种编程语言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Go也不例外,下面我们就来列举一下Go的那些“优势”和“劣势”:
Go优势
(资料图片)
1、简单易学
Go语言语法简单,其中包含了类似C语言的语法。如果读者已经掌握了两到三门编程语言,那么学习Go语言只需要几天的时间。即使是一名刚入门的开发者,花几个星期也能写出性能较高的Go语言程序。
2、自由高效
Go语言的编译速度明显优于 Java 和 C++,还拥有接近C语言的运行效率以及接近 PHP 的开发效率,可以说Go语言将运行效率和开发效率进行了完美的融合。
同时,Go语言还支持当前所有的编程范式,包括过程式编程、面向对象编程、面向接口编程、函数式编程。开发者们可根据需求自由组合。
3、强大的标准库
Go里面的标准库非常稳定并且丰富多样,包括网络、系统、加密、编码、图形等各个方面。尤其是网络和系统的库非常实用,使得开发者在开发大型程序时,几乎无须依赖第三方库。
4、部署方便
不需要使用虚拟机,Go语言的代码可以直接输出为二进制可执行文件。而且Go语言拥有自己的链接器,不依赖任何系统提供的编译器和链接器。因此编译出的二进制可执行文件几乎可以运行在任何系统环境中。
5、原生支持并发
Go语言是一种非常高效的语言,从语言层原生支持并发,使用起来非常简单。Go语言的并发是基于 Goroutine 的,Goroutine 类似于线程,但并非线程,是Go语言面向线程的轻量级方法。创建 Goroutine 的成本很低,只需几千个字节的额外内存。
通常一台普通的桌面主机运行上百个线程就会负载过大,而同样的主机却可以运行上千甚至上万个 Goroutine。Goroutine 之间可以通过 channel 实现通信。Goroutine 以及基于 channel 的并发性方法可最大限度地使用 CPU 资源。
6、稳定性强
Go语言拥有强大的编译检查、严格的编码规范和很强的稳定性,此外Go语言还提供了软件生命周期(如开发、测试、部署、维护等)的各个环节的工具,例如:go tool、go fmt、go test 等。
7、垃圾回收
在使用Go语言进行开发时,在内存方面开发者只需要关注内存的申请即可,并不需要关系内存的释放,因为Go语言内置了 runtime 来自动进行管理。虽然目前来说 GC(Garbage Collection,垃圾回收机制)不算完美,但是足以应付开发时遇到的大多数情况,使开发者可以将更多精力集中在业务上,同时Go语言也允许开发者对此项工作进行优化。
Go的劣势
1. 技术路线选择导致的“性能劣势”
众所周知,Go是带垃圾回收的编程语言,因此不管Go的STW(Stop The World)的时间有多么短,GC的延迟有多么的小,它依然属于GC类编程语言,和Java、C#属于一个阵营,同时天然与C、C++、Rust这样的手动管理内存、没有运行时GC负担的编程语言之间划清了界线。虽然Go语言的初衷是成为系统级编程语言,虽然Go的运行时性能可以满足99.99%的场合的需要,虽然百度的万亿流量[转发引擎BFE]、时序数据库[influxdb]、分布式关系数据库[TiDB]等性能敏感的项目都选择了用Go实现,但不能否认的是在一些性能超级敏感的场合,选择Go依然要慎重。
2 坚持自己的设计哲学所带来的“表达劣势”
1) “单一”的表达方法
很多从其他语言转到Go阵营的开发人员抱怨Go能玩的花样太少,套路不多,Go之所以表现出“表达劣势”,源于其设计哲学中的一个原则:“崇尚一个事情只有一个或少数几种写法”。这个原则不符合某些开发人员炫技的心理需求,于是Go就被诟病为是资质平平的程序员才会去用的语言。
[Go 1.18将加入泛型(类型参数)],这算是对此类“劣势”的一个“弥补”。不过对于我们这些对Go价值观和设计哲学认同已久的Gopher而言,我们十分担心大幅提高Go表达能力的[泛型]将成为奇技淫巧的“滋生地”。
2) “过时”的显式的错误处理
Go语言从诞生那天起就没有像C++、Java、Python等主流编程语言那样提供基于异常(exception)的结构化try-catch-finally错误处理机制,Go的设计者们认为[将异常耦合到程序控制结构中会导致代码混乱]。Go提供了一种简单的基于错误值比较的错误处理机制,这“强迫”每个Go开发人员都必须显式地去关注和处理每个错误,经过显式错误处理的代码会更为健壮,也会让Go开发人员对这些代码更有信心。但这一设计哲学的坚持却被很多来自其他语言的开发者嘲笑为“过时”,被称为“半个世纪前的古老机制”。(笔者注:十九世纪70年代C语言诞生时采用的错误处理机制)
Go开发团队也曾“动摇过”,Go开发团队在发布Go2计划后曾发布过多版[Go错误处理的新机制草案]。Go社区也针对此问题做过长时间的讨论甚至是“争吵”,知名Gopher Dave Cheney发声、Rob Pike发声,著名Go培训师、《Go语言实战》联合作者之一的威廉·肯尼迪(William Kennedy)更是在Go团队try 提案公示之后,发表了对Go社区的公开信反对try方案,最终坚持Go设计哲学的一派占据了上风,try提案被否决,没有加入到[Go 1.13版本]中!
3. 背离主流的“小众劣势”
Go早期设计的包依赖管理机制的确存在不小的“瑕疵”,这源于Google内部大单一代码仓库与基于主干的开发模型的影响。走出Google的Go语言听到了不同方面的声音,Go包管理机制长期无法满足社区的需求。于是先后出现了[vendor机制]、[dep]等对包依赖管理的改进尝试。
2018 年初,正当广大gopher们认为dep将“顺理成章”地升级为go官方工具链的一部分的时候,Go核心团队的技术负责人,也是Go 核心团队早期成员之一的Russ Cox在个人博客上连续发表了[七篇文章],系统阐述了Go团队解决“包依赖管理” 的技术方案: [vgo],即go module的前身。
vgo的主要思路包括:语义导入版本 (Semantic Import Versioning)、 最小版本选择 (Minimal Version Selection) ,这些都与当前主流编程语言的包依赖管理的规则相悖,尤其是[最小版本选择(MVS)],算是另辟蹊径,背离主流!
4. Go核心团队的“民主集中制”导致的“社区劣势”
和Rust团队广泛采纳社区建议“猛加语言特性”不同,Go像是另外一个极端:Go核心团队对语言演化的把控力十足,不是社区多数人赞同的就一定会被采纳而加入Go语言,我这里将其戏称为“民主集中制”吧,即真正的投票权其实在Go核心团队的代表社区的少数人手中。
2018年初的dep与vgo之争就是这一“劣势”的典型表现。社区费劲一年多努力精心打造的dep项目被Russ Cox等少数人集中花掉一些时间设计出的vgo给“挤出”了Go包依赖管理工具标准的位置,成为了Go module成功的“垫脚石”。即便最终证明Go团队使用go module的决策的结果是正确的,但 这导致的Go社区与Go核心团队的“裂痕”是确确实实存在的,以致于这两年Go核心团队极力改善与Go社区的关系,规范化和透明化Go proposal的提出、review和接纳流程。
5. 全面出击失败后,期望的落空导致的“功能孱弱劣势”
Go 1.5发布之后,由于实现了自举和GC延迟的大幅下降,Go受关注程度逐渐升高,直至2017年初第二次拿到TIOBE年度最佳编程语言,让Go语言有些“膨胀”,甚至狂热的Go鼓吹者曾一度希望Go一统江湖:不仅牢牢把持住自己的云原生市场,占领Java的企业级市场,还要在终端(android. ios)、前端(js)上击败现有对手。
有人可能觉得我的上述说法可笑,但这些说法并非空穴来风。Go语言在终端、前端方面还真的曾经发过力,了解Go历史的都知道,Go团队曾经有全职开发人员参与[gomobile项目](,该项目旨在构建在Android和iOS上的Go技术栈,实现用Go语言编写终端应用的目的。
在前端方面,[gopherjs项目]可以将go代码编译为js代码并运行于各大浏览器中。后来gopherjs的作者又帮助go项目原生支持webassembly,支持将go编译为webassembly运行在浏览器中。
但上面的尝试最终没能“得偿如愿”,现状是在终端、前端应用领域,使用Go编码的人少之又少。于是Go又逐渐冷静下来,回到自己擅长的主力战场,回归到了企业级应用、基础设施、中间件、微服务、命令行应用等领域,并且在这些领域取得了越来越多开发者的青睐。
但曾经的全面出击失败给很多开发者留下了“Go功能孱弱”的口实,甚至有人说[亲爹Google]也没能让亲兄弟Android给Go走个后门。
以上就是go语言有什么缺点吗的详细内容,更多请关注php中文网其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