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农民增收的关键。市中区全安镇洪坝村村民雷长云通过返乡创业发展粉条产业,带动村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走进位于全安镇洪坝村的内江市市中区吉雅薯类种植专业合作社,一排排粉条悬挂在厂内的晾晒场,晶莹剔透。生产车间内,各个工序上的工人师傅们配合默契,一派红红火火的忙碌景象。初见雷长云时,他正在搅拌淀粉。今年53岁的雷长云曾经在浙江打拼多年,由于父母年事已高、孩子无人照顾,2009年雷长云积极响应地方号召,毅然辞职,成为第一批市中区返乡创业人员。回乡后,他经过多方考察,成立内江市市中区吉雅薯类种植专业合作社,生产淀粉,靠着11.5万元启动资金慢慢起家。由于跨行业创业,对淀粉行业没有技术和经验,运营了3年都一直亏损,但他没有放弃,不断寻访专家。市中区农民工服务中心获悉后,也积极联系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指导,慢慢地雷长云掌握了生产技术,并在专家的建议下,调整经营方向,延伸了产业链条,将生产重心从淀粉转到粉条上。据了解,手工粉条制作工艺复杂,要经过打芡、搅粉、漏粉、捞粉、冷却、冻粉、晾晒、捆扎、包装等十多道工序。因味道纯正,口感劲道,产品供不应求,2015年开始扭亏为盈,订单逐渐增多,随后,雷长云累计投入400万元,先后三次扩大产能,主要生产红薯粉及粉条等产品,年产量达500余吨,远销云南、贵州、四川、重庆、黑龙江等省市,年销售额超过400万元。
致富不忘家乡父老,随着专业合作社粉条产业的快速发展,专合社每年需要收购1000余吨的生产原料,间接带动了周边2000余户农户种植红薯,直接带动周边10余名农户稳定就业,每年人均增收达3万元。
村民翁小英说:“我从2015年起到现在都在帮老板,(现在)年收入有三万多,还是可以,现在我们的生活就越来越好了,加上我们老板的生意也好,我们工人也就更加富裕了。”
雷长云告诉记者,为了控制生产成本,下一步,他计划依托高标准农田项目,采取“公司+村集体+农户”的形式,种植红薯基地3000亩左右,进一步压缩成本,扩大产能,打造从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粉条全产业链运营体系,带动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