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媒体首席评论员 崔璞 姚绍毅

命运共同体,社区“生命力”。

打造和谐社区,构筑命运共同体,唱响新时代基层治理“和谐之声”。


【资料图】

正如社区居民陈艳玲所说,“生活在新都社区,真的很幸福。”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新都实践”呈现的是社区和谐喜乐生活的场景,而更深层次的价值意义,在于社区居民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社区是基层基础,只有基础坚固,国家大厦才能稳固。我们抓好工作就是要把人民群众大大小小的事情办好。为民的事无小事,大量工作在基层。”

社区是社会治理、政府服务的最前沿窗口,如何让百姓享受到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社区作为“生活”的载体,具有地域性、功能性、情感性的特征。现代社会呈现出“碎片化”“原子化”的状态,社区公共精神、公共文化比较难培育,人们之间的情感联系较薄弱,个人的幸福感与安全感降低。新都社区在社区建设中的各种举措,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那就是培育社区居民之间的情感,增强社区成员的互动与交往,将社区建设成充满温情的和谐家园。

打造和谐社区,须要构建社区服务共同体

我们看到,新都社区的发力点在于无微不至、无处不在的社区服务。

在新都实践中,社区工作千头万绪,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满足社区不同群体的需求。比如为社区居民提供阅读等文化活动;为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务、开展文娱活动;为居民提供心理疏导、能力建设等服务。

在个体层面,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的建立,满足居民的社区服务需求,增强居民的满足感与获得感,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

在社会层面,使社区能够承担企业剥离的社会职能和政府转移出来的服务职能,凝聚社区内部各方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社区治理结构,推动社区多元主体共同解决社区问题。

打造和谐社区,须要构建社会生活共同体

就是把社区全面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使居民在生活共同体中获得情感支持,建立社区居民之间的情感纽带,增强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

“新都实践”里头有一个细节:社区党群服务中心1200平方米仅60平方米用来办公,剩下全交给居民活动。政府和街道投入这么多钱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就是要更好地联系群众,建立起与群众沟通的园地,并把整个社区打造成幸福安宁的港湾。

打造和谐社区,须要构建邻里精神共同体

“社区建设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新都社区在社区建设中积极探索邻里之间、社区各主体之间的利益、情感联结点,去努力改变社区碎片化、原子化的状态,提升社区的凝聚力、向心力。

在新都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放学来吧”,免费托管的孩子们让社区时刻充满着欢乐,服务中心随处可见的是他们的绘画作品;宽敞的舞蹈室里,不但有专业的老师免费指导,老年人跳舞更不用怕吵着居民们了;社区功能齐全的轰趴馆,居民可以搞个私人活动……

打造和谐社区,须要构建居民价值共同体

服务沟通情感,情感维系共同价值。《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提出:“提高社区服务供给能力。”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以前的社区就是管理社区居民的官方机构,是开证明的地方。而新都经验的核心,就是社区工作从“政务”向“居务”的转变、从重管理到重服务的转变,体现了社区建设观念的转变,只有真正解决居民的问题、满足居民的需求、维护居民的切身利益,才能培育居民共同的价值取向,让核心价值观融入邻里亲情。这也是“中国之治”在基层治理中的生动实践。

这种转变,对于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可以说,社区治理更高层次的意义在于,培育了命运共同体,不断提升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意识与能力,改变现代社区中居民之间冷漠的情感状态,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一步打造和谐温情的社区氛围。这从根本上就实现了维护社会稳定,化解社会风险的基层治理效果。

“社区工作是一门学问,要积极探索创新,通过多种形式延伸管理链条,提高服务水平,让千家万户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群众自治充满活力,社区服务精准发力。

社区建设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社区基层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积极探索“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的基层治理新体系,走出一条“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升”的社区治理新路径。

新都社区打造和谐生活圈,实现了社区党建引领更加深入、社会服务更加完善、平安建设更加有效、基层治理更加精细、辖区环境更加文明,让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培育完善社区服务、实现共享共治共建……这些都是构建和谐社区、打造居民命运共同体值得总结的宝贵经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