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石板怎样作画?有这么一对父子,他们以刀作笔、以石为纸,可以写诗,也可以绘画,愣是把一块石头搞出了花样。一锤一凿之下,粗豪又不失细腻的形象跃然石上,石刻技艺让冰冷的石板有了灵魂。在徐州市铜山区汉王镇东沿村,董文生和董祥父子凭着一手石刻手艺声名远扬,他们是铜山石刻传承人,在徐州很多著名景点,都能看到他们的作品。日复一日的敲打声从小院里传出,父子俩用一双手,接力传承着石刻技艺,凿出一个“石上世界”。
△董祥的石刻作品
(资料图片)
阵阵石刻敲击声,已传出两千多年
徐州市铜山区汉王镇东沿村,这是徐州西郊一个幽静的小村落。5月12日上午,沿着村间道路,现代快报记者找到了董文生的家。“哒、哒、哒……”阵阵敲击声从面前一个不起眼的小院里传出来。
这份清脆的敲击声,是独属于这个小村庄的声音,已经穿越千年。
铜山石刻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就形成了区域性文化。据《徐州史志》记载,汉王东沿村曾发掘出土大量的汉画像石。经考证,早在2000多年前这里的石刻就已经很普遍,而且技艺相当精湛。据了解,2000多年前的徐州,很多达官贵人去世后,墓葬内都有汉画像石来反映墓主人生前生活场景,墓主人希望将生前的生活带到墓中,因此通过汉画像石这种手段保存下来。汉画像石是地位的象征,也正因此,它给铜山石刻打下了发展的基础。
循声走进去,这里和印象中的农村小院大有不同,另是一番天地。院内墙壁上镶嵌了各种石刻作品,地面上也堆放着,正在对着一块石板雕刻的老人就是董文生。董文生今年81岁,刻了一辈子石板,背有些弯,眼睛也花了,一双手布满皱纹,在几十年的敲击下,指纹已经被磨平整了,可是雕刻时的精气神,还是年轻时候的样子。
少年学艺,钻研《芥子园画谱》精进手艺
董文生的院子里,除了已经完成雕刻的石板,还有很多空着的,不同于纸张等作画的载体。石板又厚又重,轻的几十斤,重的要到上百斤,为何当地流传着这样一门手艺呢?董文生从小在汉王长大,在他还是大小伙子的时候就接触了石刻技艺,至今已经有60年,现在已经是省级代表传承人。“我年轻的时候,都是上山采石,搬运到家里打磨,直到可以雕刻。这个活一般人干不来,很辛苦嘞!”董文生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汉王这里有很多山,蕴含着十几种优质石料,适合雕刻,当地许多人祖祖辈辈都靠着打石雕刻为生,他就是其中之一。
不过在董文生年轻时的石刻大多以粗放型为主,他在学艺时就想给石刻加入自己的想法。“石刻不仅要实用,还可以更美。”在当地,石头房子、石桥、石碑都能用到石刻技艺,董文生也就是靠着这些活计,养活了一家人。工作之余他也琢磨“细活”,他还记得自己接到的第一件细活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他为南疆战役烈士雕刻纪念碑文,正是这次机会,为董文生打开了精研石刻艺术的大门。
为了提高技艺,董文生到各地学习石刻,采访中他告诉记者,石刻要保持原作品的原样,这是最基本的原则,不能随意改动原作者的作品。为了把书法作品刻得传神,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开始钻研《芥子园画谱》等书籍,理解了艺术家字画作品中的神韵,下刀时才能更加游刃有余。
寒冬酷暑都在雕刻,总是一身灰尘
对于名家字画,有了对其独到的理解还不够,手上的功夫还要过硬。在完成一个书法石刻作品前,首先要把字复印到石板上,勾勒出轮廓,接下来就需要拿起锤子和刻刀,沿着轮廓仔细雕刻。“在把作品复印到石板上得注意,要沿着笔画内侧画,这是给后面石刻时留有修改的余地。”董文生说,一件三四十厘米见方、16字的作品,要刻上三四天才能完成。
一个锤子,一把刻刀,一块石板,这就是完成石刻最主要的工具材料。一次次的敲击,刀头沿着笔画撞击石板,产生丝丝沟壑,击碎的粉末飞扬,几分钟的功夫,手掌袖口都布满了灰尘,董文生告诉记者,一天时间下来,头上、脸上、身上都是灰。更要命的是冬天、夏天,小的石板可以搬进房间里雕刻,但是大的就没办法了,无论多冷多热,只能在院子里完成,对于这对父子来说,冬天手冻僵是常有的事。
书画是平面作品,石刻是立体作品,要想让石板上的书画更传神,就要掌握书法家的笔法,仔细研究起笔到落笔过程中笔尖状态的变化,对应在石刻上就是“深浅”。尤其是飞白笔法,笔画中间夹杂着丝丝点点的白痕,且能给人以飞动的感觉,那么要想在石刻中表达传神,要花上十分精细的功夫。
围着石头“传帮带”,父子俩接力传承石刻技艺
董文生年纪大了,体力逐渐跟不上,只能刻一些简单的作品,现在重要的任务已经交给了儿子董祥。从小,董祥就是伴随着石刻敲击声长大的,现在刻刀已经传到了他手上,在徐州市区,他还成立了一个工作室,石刻技艺在业内小有名气。
董祥曾参与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碑林、盱眙第一山碑廊、户部山步行街牌坊石刻、南京汤山锁石度假村碑刻等雕刻工作。他还参与过徐州云龙山碑刻捶拓工作,让更多人了解云龙山的历史文化。
△董祥工作图
“石刻是一个需要耐得住寂寞的行当,体力脑力都要跟上。”院子里墙壁上的石刻作品,都是董祥创作的,已经完成了苏东坡的《寒食帖》、蔡襄的《大研帖》、赵之谦的《观沧海》等作品。小院隔壁的房间里,凝结着父亲的心血,房间柜子里放的不是衣物,而是拓片;墙壁上的装饰品,是一排排获奖证书……
“这个活儿太苦,石头几百斤重、雕刻时尘土满天飞,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愿意从事。石刻历史悠久,一定要传承下去,我有时候会教儿子这门手艺,身边也有朋友来找我学习。”董祥说,对于传承,他和父亲也在想办法,遇到感兴趣的年轻人,只要他们愿意学,他就会传授这门手艺。
现代快报+记者 马壮壮/文 见习记者 郑阳/摄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