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市加快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方案》指出,到2025年,上海市初步建成国内领先的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体系。产业规模力争达到5000亿元,具备组合驾驶辅助功能(L2级)和有条件自动驾驶功能(L3级)汽车占新车生产比例超过70%,具备高度自动驾驶功能(L4级及以上)汽车在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实现商业化应用。
L2、L3智能驾驶占比将超七成
《方案》指出,具备组合驾驶辅助功能(L2级)和有条件自动驾驶功能(L3级)汽车占新车生产比例超过70%。
其实,作为多产业融合的新兴产业,智能驾驶正在逐步成为汽车产业的核心。尤其是在技术、政策、资本的共同驱动下,智能驾驶正在加速落地。
今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将驾驶自动化分为从0级到5级,分别为应急辅助(L0级)、部分驾驶辅助(L1级)、组合驾驶辅助(L2级)、有条件自动驾驶(L3级)、高度自动驾驶(L4级)、完全自动驾驶(L5级)。
其中,L2组合驾驶辅助功能已大面积落地,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自动泊车等功能已经成为了众多主流新能源车的标配。
有机构预测,2025年全球自动驾驶汽车出货量预计达5000万台,中国L2级以上智能汽车销量将破1000万台,智能汽车渗透率将达50%。
中信证券认为,中低价位车型将成为智能驾驶的重要潜在市场。中信证券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L2及以上自动驾驶在25万元以上的渗透率已达七成以上水平;但15万元以下车型中,L2级别自动驾驶渗透率尚未超过25%,而10万元以下车型仅为3%。因而,L2智能驾驶在25万以下,尤其是15万以下价格带成长空间广阔。
推动多应用场景商业化落地
《方案》指出,具备高度自动驾驶功能(L4级及以上)汽车在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实现商业化应用。在当前智能驾驶技术和法规尚不完备的情况下,诸如园区、景区、机场等道路状况相对简单、行驶路线相对固定的封闭区域,无疑是L4级智能车辆的最佳落地场景。
在推动应用落地方面,《方案》着重于推动自动驾驶多车型、多应用场景的商业化落地。
针对商业重卡,《方案》指出,要全力推进自动驾驶在港口物流领域应用,推动运营方式向减人化转变,加快商业运营落地,探索无人化运营。
就运营方式向减人化转变,上海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在刚刚结束的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智能驾驶论坛上,上海自动驾驶企业友道智途宣布正式进入“减员”测试阶段。
友道智途CEO王瑞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最大难度就是减员突破,“人员不减下来,就没有经济效益,很难让这个行业滚动地高速发展。”
据介绍,从现在到今年年底,友道智途东海大桥L4智能重卡车队将从2车编队逐步增加到5车编队,按照“主驾无人、副驾有人”“副驾无人、后排有人”“车内无人、车外监管”的阶段性测试,挑战主驾“真无人”,从5个安全员逐步“减员”至2人(即头车和尾车有安全员,中间三辆车真无人),推动自动驾驶无人化运营安全平稳落地。
针对出租车辆,《方案》指出要探索智能出租可持续运营模式,支持商业运营。
据悉,包括上汽享道、百度、小马智行、Auto X等多家公司在内的多家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均已在上海开展了载客测试运营。本次《方案》的推出,将有利于Robotaxi在市场中实现真正的商业化。
针对封闭场景中的运营车辆,《方案》表示,要支持智慧公交在城区、社区、园区、景区以及“最后一公里”接驳示范应用,支持无人清扫作业车辆参与城市道路养护巡检;支持外卖零售无人车率先在园区等封闭场景及半开放场景示范推广;探索在度假区、景区、大型游乐场所开展智能接驳观光巴士示范应用,探索在机场、火车站等客运枢纽应用自动接驳车辆。
在这一方面,毫末智行、商汤科技等企业已经开始在上海布局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自动接驳车等。
智能驾驶是一个典型的“政策先行”的产业,本次《方案》也覆盖了相关制度保障,将健全智能网联汽车法制保障体系,完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标准体系,加强智能网联汽车运行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