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春天还没过完,宋小波在心里定下了一个小目标——“去年不到1亿,今年2亿,明年4亿。”

他是半云科技的创始人,一位非典型60后,同龄人已经在家含饴弄孙,他却在三年前决心走出国企,和80后、90后一样,投身创业热潮。

三年过去,最初仅数十人的创业公司,现在在很多阿里云的城市大脑项目建设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对于连续三年规模翻番的小目标,宋小波语气轻松却十分笃定。

这只是一个繁荣市场的侧影。

过去三年里,资本、人才和生意源源不断涌入这个围绕云计算巨头的第三方服务市场。不久前,阿里云旗帜鲜明划出边界,要“练好内功被集成”,更是加速了这个市场的繁荣。

IT历史本就是一部生态史,从操作系统层面Linux和Windows的生态之争,到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在iPhone、Android的进攻下全面溃败,生态的兴衰从来都是巨头兴衰的侧影。

在这个时间点上,我们深入采访了四位掘金第三方服务市场的创业老将,他们的故事也许就是潮水的方向。

1.

2016年,阿里云创始人王坚在杭州的云栖小镇发布了城市大脑。台下坐着宋小波。

城市大脑定位为未来城市的智能基础设施,数据打通和在线的前景看起来不容小觑。“城市大脑是杭州献给世界的一个礼物”,会上王坚非常有自信。

宋小波的心弦被触动。那一年他54岁,正是马云宣布退休的年龄。他毫不犹豫地决定,和80后、90后一样,投身创业热潮,就围绕着城市大脑布局。他称之为“人生最后一次创业”。

他早年就读于浙大科仪系,毕业后在省级机关工作了三年,不想做公务员了,跑回浙大信电系读了研究生,1989年研究生毕业,他到杭州的文三街上开了个门店,卖电脑,装软件。

那是中国第一波下海热。他做了差不多十年,赚了一些小钱,买了第一套房子。

“我们这代人刚好完整地经历了改革开放40年,很多事情都看到了,也看到很多人成功,第一波像柳传志,任正非。第二波像马云,跟我们同代人。我们那时候也没有看准方向,也不知道怎么搞。”

“我觉得现在是第三波机会。这个机会呢,其实是属于现在的80后为主的,他们还可以再失败一两次没有关系,但是我刚好也有一个团队,机会比较好,搭上了末班车。”

可以想象看到这趟“末班车”时,宋小波的兴奋。“当时我们就组了一个团队,跟阿里的同学形成一个混编的团队,进驻苏州开始进入调研,做模型,跟客户磨合等”。

宋小波笃信,围绕着城市大脑的巨大市场里,他的企业能做到阿里云做不到的事。

“我们的团队有将近20年的IT行业经验,对整个组织体系和办事流程很清楚。无论是咨询设计、项目建设还是最后的运行维护,我们的综合能力都比较强。”

跟随阿里云的城市大脑项目,半云迅速崛起。到2018年,半云营业额接近1亿,实现了盈利,开启信心满满的三年倍增计划。

在这一年的公司年会之后,宋小波在朋友圈更新了一段话:“天命之年,二次创业,因为相信,期待看见。”

2.

在宋小波投入创业之前,另一位IT老兵已经决定切换自己的赛道,并在之后成为了宋小波的天使投资人。

2016年的2月,春节刚过,在老牌IT服务商用友待了17年的郑雨林,和时任阿里云总裁胡晓明约在杭州龙井村喝茶,当时江南的茶园还带着早春的寒气,但新的气象已经在酝酿。

这年,国内的云计算行业经过此前五六年酝酿,已逐渐从互联网行业往金融、政务和零售领域渗透。喝茶的时候,胡晓明提及自己看好围绕着云计算平台展开的B端服务市场。这与郑雨林的判断高度一致。

“这些企业的核心问题是要造汽车,然后跑在云的高速公路上,而不是赶着马车上高速。”他迅速得出了一个结论——阿里云将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围绕着这条新的高速公路,一股新的创投大潮将迎来爆发。它的市场规模惊人,并不逊于消费互联网。

郑雨林的反应很快,“我没赶上消费互联网,新的浪潮不能错过。”他一边募资产业基金,一边赶紧组建团队,几个月后新基金成立了,重点围绕阿里云的生态展开投资。

到现在,银杏谷资本的投资版图囊括了云徙科技、企加云、雪浪云、半云科技等新兴企业,在公开信息中披露的年账面浮盈IRR达到80%。

这背后是资本押注中国的数字化转型新大陆。在支付、电商等消费场景上,中国已经遥遥领先全球,消费互联网的爆发式成长让中国的科技巨头储备了核心技术,下一波浪潮就是企业自身的数字化改造。

更为重要的是,以阿里云为代表的云服务商,已经在城市治理、新零售、新金融、新制造等领域打下标杆。用城市交通拥堵缓解、企业利润增长、制造良品率提升等实际效果,向市场验证了自己的技术、产品和方法论。

一场以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思维来替代传统IT的市场变革正在潮起。

3.

没有人比黄飞更能准确的描述这波潮水的方向。

他曾经与史玉柱共事,并在马云创办中国黄页时跟随过他三个月。淘宝还没诞生时,黄飞的百胜已经开始为鞋服零售商提供管理软件了,几乎就是一部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活历史。

现在,他判断仅在鞋服领域的新零售IT服务市场,就至少是50亿的规模。而之前,这一领域的传统ERP市场仅有10亿规模。

“在刚刚过去的天猫女王节,林清轩(国货护肤品牌)的销售额同比去年增长了130%。相当于一星期卖了去年整个三月的量。”在电话里,黄飞语气轻快。

百胜的业务中台已经与林清轩发生了微妙的化学反应。去年双11期间,林清轩的销售额相比2017年翻了三倍。这背后是线上线下打通的业务中台。

“事实上,不止是渠道整合,还要把门店、会员要整合起来,进而实现更精准的数字营销。”黄飞说。

百胜的业务中台脱胎于阿里的中台战略,犹如企业的“神经中枢”。林清轩的业务中台运行一年多以后,除了业务效果提升之外,公司组织的运营效率也大幅提升。

同一年,百胜如法炮制,另一家鞋服类零售巨头的业务中台也逐步上线。“现在这家鞋服巨头的年销售额是240多亿,但以后可能是500亿甚至更多,业务中台的布局必须看长远。”

两个中台的案例也同时宣告百胜的裂变与加速。“未来的商业竞争,依靠的是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而这正是阿里云的强项,而我们有阿里云所不具备的服务能力。”

和黄飞有同样判断的还有云徙科技副总裁罗家鹰。

最初,这家一向以质量和步伐稳健著称的地产公司到云徙科技,他们清楚的感受到了时代的变化——“消费者都在线了,但我看不到他们在哪”,希望用中台的模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项目最初只是一个基础版本的中台系统,企业内的团队只有三四杆枪,接入体系的数据只涉及三四个内部系统。但半年多的运营,让这家巨头看到了价值,他们很快将体系内的三十几个前端应用拉入,“现在人员已经到五十几个人了”。

到现在,云徙科技的客户名单已经有宝洁、完美、珠江啤酒、剑南春、联想惠商、京博石化、正大天晴、富力地产等知名企业。

笃定未来,黄飞和罗家鹰有着共同的规划定位——围绕阿里云做生态。

4.

IT历史上不乏这样的故事。

操作系统层面是Linux与Unix和后来的Windows、网络协议层面是ATM与TCP/IP、谷歌Android和诺基亚Symbian,这几场史诗级大战的胜利者,无一不具有繁荣的生态系统和清晰的边界。

以最为人们熟知的谷歌Android和诺基亚Symbian为例,诺基亚既做操作系统Symbian,也做上层应用,还想把这套东西推给其他的手机厂商,吓跑了所有应用开发者。而Google的Android将应用软件市场开放出来,得到了市场支持。

这与云计算市场有着共性。阿里有着天然的生态基因,其电商生态系统最强大的地方,也是你能在上面找到几乎能够想到的任何商品。这既是阿里最核心的竞争力,也是最坚固的护城河。

从阿里巴巴到阿里云,生态基因一以贯之。不久前在北京,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旗帜鲜明提出“练好内功被集成”。这是一朵达摩院加持的云、数据智能的云、最佳实践的云,这些能力将被集成到广泛的生态中,加速这个第三方市场的繁荣。

银杏谷资本的郑雨林没有缺席这次会议,从投资方的视角来看,他认为把伙伴和阿里云生态的边界提出来了,这会吸引更多人加入。

半云科技的宋小波也坐在台下。他判断阿里坚定自己基础能力提供商的定位,让合作伙伴更多地做跟客户有关的产品的落地和应用的开发。

“我们只做一半的云,跟阿里云的理念特别吻合,他做他那一半,我做我这一半。”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