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来说,支教是一种使命、是一种奉献,更是一次历练,是一生的财富。”2020年8月,屈军肩负着支教的重任以及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从繁华的西安来到了宜君县高级中学开展支教工作,时间为期一年。然而面对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神,他这一来就舍不得走,一留就是3年。


(资料图)

初春过后,寂静山城宜君的深夜里依然有点冷,但宜君县高级中学毕业班的英语教师屈军的房间里灯光依旧明亮,他在为第二天的课程认真做着准备。今年56岁的他,是一名共产党员,从事教育工作31年,是西安市第八十三中学英语教师,2020年8月交流到宜君县高级中学开始支教生涯。

“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报道后明白了支教的意义和使命

“宜君总体来说地处山区,教育资源相对落后,而且很多学生的父母在外打工,孩子们就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所以学习和心理成长就需要陪伴。”屈军说,尤其是对待留守学生,更是给予他们父亲一般的温暖和关爱。在他们生活和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会及时出现并给予帮助。他一直告诉学生:“我把你们当成自己的孩子,只要有困难就来找我,我帮你解决。”

“在进入课堂的前3天,我与班主任进行了3次长谈,对所教班级的学生进行了详细了解,为每名学生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并利用周末时间,到学生宿舍和学生谈心,解决他们在知识和生活上的困惑。”屈军说,一次家访的经历,让他感触颇深,有个学生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家里住的是土窑洞,唯一的电器就是一盏电灯。老人拉着他的手说:“我们没文化,把娃交给你了,希望老师把娃培养成才。”此时,他的心里有了明悟。“这些在我们看来成绩落后、身形瘦弱的少男少女,却是他们家庭未来的希望。那一瞬间,我突然明白了支教的意义和使命所在,那就是,对于山区孩子来说,教育不仅仅是一个孩子的学习更是一个家庭的改变。”屈军说。

“只有一孩子出过省”他用耐心提高孩子成绩

“这里的学生英语学习方法单一,知识面也比较窄。一个班40个学生中,只有一人出过省,去过西安的也是寥寥无几。一张口,很多学生的英语发音都是“陕西英语”“宜君英语”,书写也不够规范。”屈军说,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所以在教学中,他坚持自己手写短文改错,再让课代表抄到黑板上,他希望用这种以身示范的“笨办法”先影响课代表,再通过课代表来激发孩子们书写英语的积极性。“好在这个笨办法十分奏效,学生在书写的过程中熟记了单词,规范了书写,改正了错误。”至今,他已经坚持手写了60余篇。“曲老师的教学方法真的特别好,而且讲课也很容易听懂,我的成绩原来只有80多,现在能考到140。”高三学生苏钒告诉记者。

“对得起学校、对得起学生,唯独对不起家人”

在宜君工作两年多来,屈军只请过一次假,还是父亲术后大出血,生命垂危。“我扪心自问,对得起学校、对得起学生,唯独对不起的就是自己的家人,我心里非常愧疚。”屈军说,他74岁的老父亲一人独居在西安市临潼区,老人第一次住院做手术,他没有回去。第二次做手术,他还是没有回去。他教授两个文科班的课程,由于学校人手紧张,他一走学生的课就没人代了。“身为长子的我,在父亲患病期间没能在病床前尽孝,全靠远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工作的弟弟请假回来照料,我心如刀绞。”讲述到这里的时候,记者看到他眼角泛起了泪花。

父亲二次手术后,大出血把被子都浸透了,情况十分危急。陪院的弟弟冲他发了脾气,但他还是坚持给学生们上完晚自习后,才连夜开车回了西安。在医院照顾了父亲几天,待病情稳定后,放心不下学生的他又踏上了返回宜君的路程。“我们从屈老师身上看到了一位老教师的扎实、务实严谨的工作作风,他待学生的用心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地启发和成长。”宜君县高级中学副校长苟亚琴说。

在他三年的支教生涯中,无论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多渠道开阔孩子们的眼界,还是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成长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在他的努力下孩子们也变得越来越自信。

“屈老师他真的是一个非常好的老师,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都极力的帮助我们,我想送他一句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高三二班学生朱佳乐兴奋地对记者说。“我既然来了,就要安心留在这个学校,为学生成长成才尽一点微薄之力,让学生在高考的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希望若干年后学生长大后,仍能够回忆起在高中时代有这么一个来自西安市第八十三中学的老师,给他们上过课,并从他身上懂得了努力和坚持的意义。”采访最后,屈军告诉记者。

华商报记者 袁小锋 编辑 张志斌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