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泉州4月22日消息(记者龚雯 通讯员王丽芬)海风千万里,不如四季簪花香满头;即使雨季,也挡不住奔赴蟳埔寻美的女孩……这是4月19日央广网记者在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蟳埔社区蟳埔村看到的景象。“五一”小长假即将来临之际,蟳埔村蓄势待发准备迎接大量游客。
今年以来,国家级非遗“蟳埔女习俗”随着其蟳埔女服饰和“簪花围”被年轻群体、社交网络带火“出圈”,推动了当地文旅产业迅速发展。但在“簪花游”大热的背后,如何进一步提升蟳埔村渔文旅产业的品质、效益,如何进一步发掘“海丝起点”历史文化资源?
当天下午,福建省乡村振兴促进会会长许维泽,福建省乡村振兴促进会、基金会理事长叶木凯,福建省乡村振兴促进会、基金会副秘书长陈韫哲等一行冒雨走访了著名的渔村和历史文化名村——蟳埔村,研讨助力蟳埔村渔文旅融合发展,探索这个古渔村的乡村振兴新模式。
(资料图)
虽然大雨纷纷,走进村里,仍随处可见慕名而来体验“簪花围”之美的游客,几抹艳丽轻快的身影穿行在蚵壳厝与木石砖构老房之间,光影与历史重叠,仿佛延续古蟳埔渔女之风。一打听,她们来自浙江、安徽、湖南、北京、河北、莆田、漳州等地。就读宁波大学即将硕士毕业的伊姑娘笑着说,这是她的毕业旅游,在网络平台上一看到蟳埔“簪花围”视频就心动了,第一次来福建就直奔蟳埔村。在村里小菜市场一边避雨一边装扮簪花造型的一对湖南母女高兴地说“实地体验,不虚此行”。
4月19日大雨,前来体验“簪花”之美的游客仍络绎不绝(央广网发 童正忠 摄)
蟳埔女装扮“体验热”
今年春节,泉州的“世遗点”天后宫德济门等地,不少游客与3米高的蟳埔簪花兔相遇。为打响“宋元中国·海丝泉州”世遗文旅品牌,泉州市推出具有闽南特色、融合国潮装扮的系列兔子形象,点亮艺术泉州。其中蟳埔簪花兔憨态可掬,脱颖而出,引得游客追兔“打卡”、簇拥“上网”。
随着文旅经济复苏,加之名人到访、网络传播和当地抢抓时机策划推动,以“簪花围”为代表的蟳埔女习俗成为带动当地文化旅游的重要元素。泉州市文旅局的数据显示,泉州市2023年春节共接待旅游人数275.94万人次,同比增长53.8%。其中,位于晋江的梧林传统村落超6.5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84.89 %。
梧林传统村落景区换装体验馆的负责人迅速置办了蟳埔女服饰和头饰材料,增加蟳埔女换装服务,供游客在景区内拍照体验。记者看到,春节过后该项服务价格根据儿童与成人划分为65元和85元。而在泉州其他街巷景区,蟳埔女服饰、“簪花围” 及相关摄影服务价格40元至200元不等,在蟳埔村则为45元左右。
蟳埔女装扮不仅受到儿童和年轻女性喜爱,一段时间内更因其“国潮”新属性吸引年轻男性体验。一位蟳埔女服饰的青年爱好者在社交网络平台表示,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蟳埔女很符合网络上呼吁“汉服”人士的期待,她们与周围服饰文化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特殊化、标志性和隆重感。
蟳埔这股时尚热潮还吹到了校园中,众多年轻女孩尝试用蟳埔元素妆点发饰。在她们看来,更重要的是蟳埔女的美好寓意,“簪花围”象征着勇敢、奔赴与热爱,穿上蟳埔女服饰则感受着蟳埔女性的灵活、柔韧与勤劳。
“流动花园”:小渔村里的大文化
头戴“簪花围”,身穿大裾衫、宽筒裤,精于心算、善于经营。蟳埔女与湄洲女、惠安女并列为福建三大渔女。蟳埔女习俗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黄晨告诉记者,她们日常所戴的“簪花围”头饰,被称为“头顶上的流动花园”,既是中国古代妇女装饰的遗风,也蕴藏着中西方交融的海丝文化。
据了解,坐落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港的北岸,蟳埔村曾经是无数远洋商船的出发地,拥有近千年历史。闽越文化遗存,以及唐宋以来海洋商贸发展带来的多元文化交融,使蟳埔村至今保留独特的渔女原生态习俗,成为历史文化名村。2008年,蟳埔女习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资料视频:丰泽区蟳埔女民俗文化推广使者蒋玲玲在蟳埔村介绍“簪花围”(央广网记者 龚雯 摄)
丰泽区蟳埔女民俗文化推广使者蒋玲玲介绍说,早期的蟳埔女从孩提起把头发留长,到十一、二岁就将秀发盘于脑后,系上红头绳,梳成圆髻,穿上一支“骨髻”,另用茉莉、素馨、粗糠、玉兰等鲜花串成花环圈戴在脑后,多则四、五环。接着在髻心周围插上几支艳丽的簪花、金银制发钗或梳子。头上打扮得犹如一座春意盎然的小花坛,美丽芬芳,据传其中的花文章最早来自阿拉伯。而蟳埔女服饰简朴宽松,以青色、浅蓝黑色为主,上衣斜襟掩胸,宽筒裤便于海滩劳作、挑担行走,整体既显示出柔和曲线,又不失女性苗条与丰满。
新时代的蟳埔女性,她们传承蟳埔女精神的同时融入发扬创新。近年来,蟳埔持续开展民俗传承主题活动,不仅开展研学、文创,还通过社区民俗文化展示馆开设“蟳埔故事讲堂”,举办“蟳埔家风”宣传、故事会和“四点半课堂”等公益活动,介绍当地的生产生活,传播蟳埔传统美德。蟳埔村的非遗传承人黄晨连日来马不停蹄,受邀到各地展示传播蟳埔习俗文化;蟳埔女金银头饰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王勇跃研究着头饰的创新,他的体验店往来客人越来越多。
蟳埔女习俗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黄晨介绍蟳埔女习俗(央广网记者 龚雯 摄)
今日的蟳埔,正发挥背山面海的优势,开发渔、工、贸等各种产业,积极推动文化和旅游相结合。小洋楼逐渐取代了昔日居住的蚵壳厝,但村中保存下来的古建筑和非遗民俗,依然在述说着小渔村中的大文化。今年正月二十九,蟳埔人例行用踩街巡游表达对大海的敬仰,祈愿新年风调雨顺、幸福安康,人们簇拥着蟳埔簪花兔在踩街祈福中回味、传承和塑造蟳埔文化。
乡村旅游多触角发力:有成效有痛点
丰泽区东海街道党工委书记吴志福说,作为曾经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村里古建筑、古码头,历史遗存很多,蟳埔美食风味独特,附近还有三所高校资源,加上丰富的民俗文化传承和多元文化交融,优势明显。
记者走过蟳埔村窄巷道,除寺庙、古建筑外,特色民居蚵壳厝随处可见,白青色蚵壳散发浓浓渔城古韵,还没见到海,就已嗅到海的气息。村里老人介绍说,当时渔船返航用来压船的蚝壳成了建筑材料,蚵壳厝不积雨水、不怕虫蛀、冬暖夏凉;一直以来当地水产丰富,闽南风味小吃“蚵仔煎”就以蟳埔蚵作为理想原料。
“我们现在通过发展蟳埔的文化旅游,打造闽南文化交流窗口、泉州世遗城市的重要名片。”吴志福告诉记者,计划将蟳埔村整体打造成“古文化历史街区、海丝起点观光带、海丝旅游综合体”。近些年,各级政府对蟳埔村进行活化利用、保护性挖掘,完整保留了其原生态生活习俗。“正探索将历史文化习俗与现代时尚元素结合。”吴志福说,根据它的特点,当地策划了蟳埔海鲜啤酒节、蚝厝边闽南语乡村音乐节等,设计了系列文创产品,希望通过这些活动来推广蟳埔民俗文化。
游客前来蟳埔村体验蟳埔女服饰装扮(央广网发 王丽芬 摄)
在时尚结合方面,蟳埔民俗被尝试赋予一些新元素。吴志福拿服饰举例,蟳埔结合现代审美观念进行提升,在传统服饰基础上加入旗袍、时装元素,还将蟳埔女服饰研习所与服装院校结对共建、共同开发设计,吸引时尚年轻女性关注,从而提升蟳埔女服饰的生命力。
“多方努力下,现在蟳埔民俗文化游火遍全国,每天有上万人前来旅游体验。”吴志福说,将利用好节假日增长客流、提升服务,眼下正紧锣密鼓组织迎接“五一”。他也提出当前保护开发面临的问题,蟳埔“出圈”后,客流、车流骤增,配套服务设施滞后,村容和商业开发显得凌乱,蟳埔服饰、餐饮、创意文化等方面缺乏品牌运营支撑,亟需各方力量助推蟳埔渔文旅融合发展。
如何实现“渔文旅”高质量发展?
蚵厝花开正当时,海丝文化续新篇。福建省乡村振兴促进会召集各方专家走进蟳埔村实地探讨,助力蟳埔进一步“出圈”。在座谈会上,大家就如何挖掘蟳埔民俗村古建筑、古文化,利用海丝文化品牌发展渔文旅产业,进行了交流探讨。
“蟳埔需要系统挖掘文化底蕴,能够说给将来的人知道,才能有长久的旅游。”福建龙岩袁梦村项目设计者、品链集团董事长张小鸣表示,蟳埔的历史文化资源、海岸码头、“簪花”习俗等内容丰富,有机整合、提升业态,这将是乡村振兴的一个好项目。但目前蟳埔古渔村的文旅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体验感弱、产品形态单薄。张小鸣建议重点打造宋元海丝文化场景,融合海上旅游观光,优化旅游线路,“重点是优化整合好全村的空间布局,利用好闲散空间的资源,以此既可以带动村财收入,也能增加村民收入。”
丰泽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局长张勇表示,现在蟳埔“红”了后,村里的生产经营旅游“一二三产”全面开花,但缺少城乡二元消费发展空间,需要尽快启动品牌化的公司化运营,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丰泽区政协主席上官蓝波也指出,要找好突破口,活化利用蟳埔女习俗文化,整合环境、拓展资源、打造品牌。
福建省乡村振兴促进会会长许维泽(左一)来到蟳埔村“簪花围”游客之家(央广网发 王丽芬 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牢牢把握住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着力点。如何打造独具蟳埔村文化品牌特色的乡村振兴新模式?
福建省乡村振兴促进会建议,蟳埔村要讲好“海洋文化、闽越文化、阿拉伯文化”历史故事,聚焦“海丝起点经济带”,做好整体规划,推进社会化、公司化运营,打造出一个乡村振兴的重点文旅产业。福建省乡村振兴促进会、基金会将在文创资源、人才引荐、创意产品等方面嫁接社会资源,为蟳埔村的渔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助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